主要行业
- 金融服务 房地产 有色金属
- 医药生物 化工行业 机械设备
- 交通运输 农林牧渔 电子行业
- 新能源 建筑建材 信息服务
- 汽车行业 黑色金属 采掘行业
- 家用电器 餐饮旅游 公用事业
- 商业贸易 信息设备 食品饮料
- 轻工制造 纺织服装 新能源汽车
- 高端装备制造 其他行业
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免责条款】
1. 用户直接或通过各类方式间接使用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的服务和数据的行为,都将被视作已无条件接受本声明所涉全部内容;若用户对本声明的任何条款有异议,请停止使用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的全部服务。
2. 用户需知,研报资料由网友上传,所有权归上传网友所有,慧博投研资讯仅提供存放服务,慧博投研资讯不保证资料内容的合法性、正确性、完整性、真实性或品质;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若认为慧博投研资讯所提供内容可能存在侵犯第三人著作权的情形,应该及时向慧博投研资讯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慧博投研资讯将遵循"版权保护投诉指引"处理该信息内容;
4.本条款是本站免责条款的附则,其他更多内容详见本站底部《免责声明》;
国内——客观理解当下中国地产问题
近期中国地产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过去一段时间资本市场也给予充分反应。http://www.kaleviolli.com【慧博投研资讯】
从7月11日开始,人民币汇率开始波动加大,7月14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达到6.77,四个交易日内累计跌幅超800个基点。http://www.kaleviolli.com(慧博投研资讯)人民币汇率走贬,固然与近期美元指数走强有关,也有地产风险担忧的因素。
股票市场也有同步反应,北上交易型资金连续5个交易日(7月11日-7月15日)净流出,拖累A股表现。6月社融和经济数据都偏强,然而近期债市依然小幅走强,10年期国债利率从2.83%走低至2.78%。
近期地产风险有所收敛,资本市场亦有同步利好回应。
(一)中国地产问题不应类比于美国次贷危机
我们认为“当下的中国地产”、“2007年的美国地产”,两者面临的压力及问题内核,截然不同。故不能将中国当下地产状态类比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前夕。
第一处不同,当下中国地产问题并非来自于居民现金流不足。
简言之,当下中国地产压力并不来自居民端,居民现金流和债务偿付比均处正常状态。
第二处不同,证券化程度较低,地产风险的金融传染性有限。
中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深度较为有限,局部地产压力迅速传导扩散,冲击整个金融市场并造成系统性风险,发生这种情景的概率较低。
第三处不同,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较健康,地产对中国金融体系直接冲击可控。
居民资产负债表较为健康,加上中国地产的证券化程度有限,这就决定了我国居民近期的行为的影响有限,对金融的传导性更不能与08美国金融危机相提并论。
(二)从资金流转链条看中国地产压力的来源
先来回顾这几年地产发展现实。
2018年至2021年对中国地产而言是一段非同寻常的时期。这段时间中国地产迎来少见的平稳发展期。直观表现就是地产各项指标读数被压在一个非常狭窄的空间内波动。
2021年下半年地产罕见低波动的平衡被打破。
本轮地产表观压力来自房企,然而脆弱环节或在部分依赖土地出让金而财力偏弱的地方政府。
本源是2018年至今,部分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金的依赖度在持续提升。
(三)无需夸大风险,但应重视地产压力传导趋势
地产调控惯有的逻辑是用需求政策的松紧来解决供给问题,周期性起伏关键都在需求端。
这次不同,本轮地产周期明显复杂的多,供需问题掺杂在一起。
7月居民信贷再度收缩,提醒我们需要重视当下地产表观压力——房企现金流压力。
第一,当供给问题得不到实质解决,需求回暖态势会变得脆弱。
第二,地产压力正从行业层面走向居民层面。
第三,房地产压力正从实体层面的地产销售走向金融层面的资产定价。
(四)处理中国地产问题的当务之急
当下最重要的是切断压力传导机制,一是防止房企现金流压力向居民和政府部门传导,二是防止实体层面的地产行业供需向金融资产定价传导。
防止预期传导,稳定地产销售,缓解信用压力,可能是当下防止地产风险扩散的当务之急。
为了完善报告评分体系,请在看完报告后理性打个分,以便我们以后为您展示更优质的报告。
您也可以对自己点评与评分的报告在“我的云笔记”里进行复盘管理,方便您的研究与思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正在加载,请稍候...